一、缘起与背景
根据学院《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概括表述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是当今社会对于语文学科的要求。
布置本次活动,是遵循学院教学方法创新教改要求,结合14Z2班幼教2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外,以户外综合活动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课堂讲解,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这也将成为学生改变古诗词学习方式中的“重要事件”。
二、活动情况及内容评析
本次户外课程于2012年4月13日10:00在曲江城墙遗址公园展开。
“曲江雅韵”,是指在我国唐诗的发祥和兴盛之地唐长安东南,以著名的皇家园林和游览区——曲江为题材和依托,历时近三百年,而形成的对唐诗的发展、繁荣产生重大影响的奇特的文化现象。其间,曲江以其独特的山水个性、四时景致、园林建筑、宗教文化、节庆活动、世俗风情,为诗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作素材,牵动着诗人们的情思和灵感;唐诗赋予了曲江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曲江盛名远扬,充满诗情画境,成为唐文化兴盛和繁荣的象征,促进了曲江的繁盛和发展。
唐诗与曲江两者交相辉映,水乳交融,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璀璨夺目的历史画卷,为古今文化之奇观,极其罕见。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录的五百多位著名诗人中,有一半多曾在曲江留下足迹,流传下来近500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历时之久,艺术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唐诗的发展史上,可谓首屈一指,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课程就是结合镌刻在公园内的诸多唐诗,以及曲江的地理优势下展开的,共分为两部分:
(一)背景介绍:
1、“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特殊的人文、政治和地理因素,使曲江成为唐诗重要的发祥、兴盛之地。
和大唐帝国的强盛同步,和唐诗的发展、繁荣相契合,曲江的兴旺、繁盛时期,也恰巧在公元六世纪至九世纪之间。曲江规模宏大,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跨原带隰,城绕堤围,“佳树环绕,珍禽鹜集”,“曲江水暖花千树”,“江头宫殿锁千门”,“箫管曲长吹未尽,花南水北雨蒙蒙”,是长安城中最具魅力的所在。
从曲江池到芙蓉园,从慈恩寺再到乐游原,可以说,唐代近三百年间,曲江是长安城中最具活力和生机的所在,是唐长安繁荣、兴盛的象征,是唐代的园林、建筑、诗歌、绘画艺术和宗教文化汇聚成的“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唐代诗人王维对曲江的地位概括说:“有以见京都之盛,又以见上国之雄”。也因此,曲江成为唐诗重要的创作和兴盛之地。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曲江人文荟萃,文兴诗盛,成为众多诗人和仕子展示才能的舞台。
唐太宗、玄宗等皇帝常在芙蓉园宴请贵戚及百官,其间行酒歌乐,吟诗唱和是不可缺少的节目,皇帝常对善吟诗者赐以重赏,其佳作也可很快得以传诵,称为“柏梁宴”。此类诗作称为应制诗,在曲江诗作中虽篇幅不多,但对诗人的影响却不小,是诗人们渴望一睹“圣容”,期盼青云直上的最高礼遇。如著名的宫廷诗人宋之问曾作《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诗曰:
芙蓉秦地沼,卢橘汉家园。谷转斜盘径,川回曲抱原。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侍宴瑶池夕,归途骑吹繁。
其诗作诗风优美,音韵谐调,格调高雅,对盛唐诗歌的创作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曲江宴”本是朝廷为落第仕子举行的宴会,后来演变成新科进士和仕子们的诗会。“杏园宴”,也成了进士登科、金榜题名的“代名词”,在唐代乃至宋代都极负盛名。宴庆活动专为新科进士而举行,群贤毕至,才俊会集,并有诸多诗人吟咏诗作,比试高低,举行游娱节目,吸引来了无数争奇观赏者,天下闻名。杏花本无情,因为生长在曲江池岸,即寄托了诗人们的无限情思;杏园本无奇,因为“杏园宴”“曲江会”,却引来了天下仕子的膜拜,为曲江赢得极大的声誉。
唐诗有关“杏园”、“杏园宴”的诗作有近百首之多,其中不乏传世佳作,是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繁荣的典型例证。杏园的诗会不仅对唐代,乃至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明代大画家唐寅就曾作《杏花仕女图》,题诗曰:“曲江三月杏花开,携手同看有俊才。今日玉人何处取,枕边梦听马蹄来”。曲江为后世所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诗人们在曲江池游览之余,也常来大雁塔下作诗竞比,题写名籍及诗作于粉墙之上,以尽兴致。此活动在唐文宗神龙年(公元705至707年)后,被朝廷确定为一种惯例,成为盛极一时的诗坛集会,称为“雁塔题名”,与“杏园宴”同为科考的盛事。如大诗人白居易就曾为此题诗云:“曲江院里题名处,十几人中最少年”。开元天宝时,唐玄宗常率百官参加宴庆活动,与仕子共欢娱。并按古人“曲水流觞”的习俗,置杯酒于曲江水流之中,随水而漂流,流止谁前则罚谁饮酒赋诗,称为“曲江流饮”。
“曲江流饮”与“雁塔题名”的习俗,被传为诗坛佳话,声名远播,源远流长。
节庆风俗活动之兴盛,也是促进曲江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每逢上巳、中和及重阳节之时,“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遇者,此地皆相逢”,“曲江初碧草初青,万毂千蹄匝岸行”,“停车须傍水,浮桥拥看人”,这里更是一幅车水马龙、摩肩擦踵的繁盛景况。三教九流汇聚,百技杂艺荟萃,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风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诗人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促进了唐诗的创作与繁荣。
3、“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曲江寄托着众多诗人的情思,使他们梦萦魂绕,难以割舍。
那个年代,春天的曲江“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落日行人渐无路,巢乌乳燕满高楼。”(卢纶《曲江春望》);夏天的曲江“曲江千顷秋波净,平铺红云盖明镜。大明宫中给事归,走马来看立不正。”(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秋天的曲江“曲江池畔时时到,为爱鸬鹚雨里飞。”(王建《寄贾岛》);冬天的曲江“雪尽南坡雁北飞,草根春意胜春晖。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裴夷直《穷冬曲江闲步》)。
在曲江众多的诗作中,从初唐、盛唐至中唐、晚唐,各个时期都有,尤以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韦应物、郑谷等人留下的诗作最多。这些诗人或长于斯,游于斯,或寄兴于斯,成名于斯,对曲江寄托着深厚的情感,甚至终其一生而难以忘怀。
大诗人杜甫曾居住曲江南岸的少陵原畔,自称“少陵野老”。“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犁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是他对曲江风光的入微观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是他对曲江景致的细细体味;“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则是他留在曲江的苦怒哀愁;而《丽人行》、《哀江头》,则是他留给曲江的千古绝唱。
(二)交流讨论:
1、“当代唐诗名句”调查与分析,请学生回答自己最熟悉的十句唐诗,再将其中重复率最高的十句挑出,分析其审美价值与流传原因。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此诗句体现了一种错觉之美。静谧的夜晚,诗人却未能入睡,见到床前清冷月光,却疑为寒霜铺地,可见诗人之出神。“霜”字作为诗眼,为下句从月色到心理传神。这首诗作为小学课文,是同学们较早接触的诗歌,诗句浅显,易上口,因而广为流传。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慷慨激昂却略带不平之情。在全诗中为从悲伤抑郁中振起,极写饮酒之乐的中心。气势磅礴恢宏,催人上进。因此此诗句常作为励志诗句而流传,勉励人们面对挫折逆境,相信自己,继续拼搏奋斗。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白日已沿山慢慢落下,但滔滔黄河依旧向海奔流,昼夜不息,诗人被黄河的永恒所吸引,目光想要追随黄河远眺千里,于是“更上一层楼”。诗句雄浑开阔,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后人常将此诗句理解为激励人们不断向上超越之意,但未必得诗人原意。
④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写了这样一幅生活画面:在一个春日之晨,诗人于睡梦中醒来,只听见窗外鸟儿唧唧喳喳,笔调轻松活泼,生动自然,生活情味浓郁。诗句浅显易懂,琅琅上口,因而广为流传。
⑤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句带着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不知劳作辛苦的人们浪费粮食的惋惜,告诫人们应珍惜盘中餐,因为它们都是劳苦农民辛苦耕耘的收获。
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诗句带着一种与他人同悲的身世之感,诗人早年仕途顺畅,意气风发,后忽遭贬谪,心情失望愤懑,感伤之情挥之不去。偶遇身世有相似之处的琵琶女,更感身世零落而不遇人,于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油然而生,此诗句常被同遭不幸的人们互相引用,以抒伤感之情。
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诗句描写了诗人秋日登高所见之景。片片落叶萧萧落下,无尽长江滚滚东流。“无边”、“不尽”二词使人感到历史的绵延不绝而个体终有穷尽的悲凉感。诗句对仗严谨,所写秋景苍茫博大,意境萧索凄凉,给人一种无穷无尽的时空感。一如杜甫沉郁顿挫之风。《登高》一诗作为悲秋的经典之作,此联以其工整的对仗,苍凉的意境为人们熟悉。
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全诗直抒胸臆,在怀古诗中别具一格,此二句写“时”,后二句写“空”,以无穷无尽的时空宇宙作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登高远望,热泪飞洒的志士形象。诗中抒发了诗人因不容于时代而又超越时代而产生的强烈的孤独感。诗句以其感染力震撼了人们,并常用于形容某种新事物或某项壮举。
⑨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邀月、对影,凑成三人,共同饮酒,看似热闹,实际更突出孤独无知音之感。“月”照着诗人而有“影”,诗人作为三者的中心,月下独饮,寂寞之情难以遣怀。
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诗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儿女绻恋之心比作“寸草心”,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博大之爱比作“三春晖”,将父母与子女间的亲情比喻得贴切自然。诗句文字朴素去雕琢,贴近生活,广为人们传诵。
2、从自己熟悉的歌词、电影、小说等当代文学作品中找一些与唐诗相关的内容,如名句的引用与改用、艺术场景的设计、风格韵味等,以此来说明唐诗艺术在当代文化中的意义。
也许有的人觉得唐诗是属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而流行歌曲和电影之类的属于现代的通俗文化,它们之间似乎不会有太大的联系。但是,浏览现在的艺术作品,可以发现,其实它们还是有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
①与流行音乐
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更具体地讲,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都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充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流行歌曲其实,而且已经是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称之为通俗文化,它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这一点上,它和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承,异曲同工的,更何况它包含着一个词的创作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文学扯上了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而且作为同一种语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于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反观整个诗歌的起源,其实也是与音乐脱不了干系的,可以设想,唐诗也好,宋词也罢,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确实他们中的很多也很适合而且曾被谱上曲广为传唱。
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本身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者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相靠,看是否丝丝入扣,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品质进行评判。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当属邓丽君。
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淡淡幽情》的个人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和多位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包括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等。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有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的现代版诠释了。这些多都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②与影视作品
在其它方面,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由罗文演唱)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著名的可能就要属张明敏的那个版本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使用这类作品的。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中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曲江雅韵”,是唐诗宝库中一串璀璨的珠玑,是唐代世俗生活的风情长卷,是极其丰厚的文化遗存。文化学者阅之,称为文化艺术的宝藏;建筑园林家阅之,叹为古典园林之集大成者,中华建筑之奇观;社会学家阅之,惊呼盛世民俗风情之绚丽画卷。她是唐长安之文脉,历史名城之瑰宝。
三、反思与展望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方式
1、实践活动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在职校学生中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首先是突出了语文的“工具”的性质,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能力得到了实践性的检测与发展。同时这项活动也是“人文性”的重要体现,学生的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不仅是平常的课堂教学,还包括日常的课外活动和家庭学习,同时也应包括假期的社会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次根据14Z幼师2班学生的实际而布置的活动,就取得了上述效果。
(二)要注意指导与评价
1、要加强平时的课内指导。
这次学生的户外实践活动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平时课堂教育的自然延伸。我们说“语文教育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相等”,就是说应该从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学生之所以能够较好地完成研究探索,与平时课堂内的相关训练分不开的,是课内教学内容的课外体现,这也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在。
同时,我们在阅读学生的报告中也发现,有少量同学还是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他们在完成整体活动中存在着思想意识、知识水平、分析能力、表达手法、展现方式等方面的困难。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也还是通过日常的教学来指导,通过若干次的小型的课内“迷你课题”的指导,使得学生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手段。
2、要做好评价与反馈
首先要做好总结,以同伴示范为主要手段促进集体发展。
在一个优秀的集体里,同伴示范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可以通过集体交流知道如何学习古诗词才是最有效的,哪些值得学习,哪些可以借鉴。并且,很多同学在这种热力交流的“气场”中,修正了自己报告中的不足,调整了表现的手段,完善了整体的内容,提升了报告的水平。
再就是贯彻以正面鼓励为主的多元评价原则。
毋庸置疑,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我们不能用正规的报告来要求学生,而是要注意到学生的一己之见,一个小的闪光点,足以成为孩子以后努力的动力。譬如有的同学心得体会颇有见地,有的同学则切入角度新颖等,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廉价的赞扬,因为这样不会使学生产生真正的成就感。
如何解决“鼓励为主”和“避免廉价赞扬”之间的矛盾呢?教学引导中,我们秉承的是“多元鼓励”为主的原则。也就是从许多人都可能有一个成功的小侧面,每个人汇聚起来就是一个成功的大集体了。学生在对老师的正面肯定的关照中,也就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最后一点,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该加强相关的自我教育。
我们对于活动的教师行为部分进行分析时,也通过自我分析与评价的方式,发现了问题,总结了经验。我们认为,唐诗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教师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大家也感觉到,为了更好地开展类似活动,教师也有接受外来培训或者自我学习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