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们: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请珍惜生命远离危险水域,一定要牢记防溺水知识,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守护自身的安全。
一、警惕高风险地点
1.自然水域:江、河、湖、溪、海
2.人工开放性水域:水渠、水库、水坑等
3.其他容易落水地方:护栏、堤岸、桥边等
一般发生溺水的地点通常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每年夏天都有游泳溺水身亡事故发生。在溺水者当中,有的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有的是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
二、避开危险行为
1.私自去游泳
2.结伴去野外玩水
3.在河边、海边等水域捉鱼捉虾钓鱼
4.遇到他人溺水时,下水去救人
坚决做到防溺水“七不”
一不私自下水游泳;

二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

三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四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五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六不私自到江河、湖泊、水库、堰塘、水井边玩耍;

七不擅自下水施救。

坚持做到防溺水“三要”
一要在家长或老师带领下游泳;
二要到有防护设施和施救人员的正规的游泳场所游泳;
三遇到同伴溺水时,要大声呼喊,并立即寻求成人帮助,不能手拉人等盲目施救。
三、学会鉴别溺水
真实的溺水是无声、快速的,而非“使劲扑腾、大声呼救”。当发现孩子在水中出现以下迹象时,就要提高警惕了。
1.突然安静无声,嘴没入水中。
2.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他人移动。
3.在水中直立、不能踢腿,往往挣扎20~30秒之后沉下去。
4.眼神呆滞或是闭着眼睛,头发可能盖在额头或眼睛上。
5.可能会头后仰,嘴巴张开,有的孩子头可能前倾。
6.看起来像在抬头看天空、岸际、泳池边或码头。如询问无反应、眼神涣散,就需要立刻伸出援手。
四、溺水自救与救援技巧
1保持冷静:一旦遇到溺水情况,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尝试保持身体平衡,尽量将头部露出水面,以便呼吸。
2寻求帮助:大声呼救,向周围的人求助。同时,利用身边的物品发出求救信号,如抛掷救生圈、挥舞手臂等。
3自救技巧:如遇到腿部抽筋等紧急情况,可以尝试采用仰泳姿势,用手按摩抽筋部位,缓解疼痛。
4救援注意事项:在救援溺水者时,务必确保自身安全。避免盲目下水救援,可以寻找周围的救生设备或寻求专业救援人员的帮助。
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溺水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一大重要原因,溺水教育是夏季安全教育的重点。夏季学生们应该对游泳、玩水安全引起高度重视,更高程度地保障自身的安全。
五、防溺水常见误区
1.(×)人一旦溺水,一定会瞎扑腾并大声呼救,附近若有人则很容易获救。
(√)事实上,溺水大多数悄然发生,溺水时,吸入空气是第一需求。当人的口鼻在慌乱中短暂浮出水面,受本能驱使只会全力吸气,此时会有大量水呛入气管,根本来不及发声。

2.(×)只要会游泳,溺水概率会大大降低。
(√)事实上,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溺水者都会游泳,大部分初学者在游泳池(静水)学得皮毛,根本不足以应对自然水域的复杂情况,很多人对自己的水性都过于自信。

3.(×)溺水只会发生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
(√)事实上,只要有水,就可能发生溺水。据统计有13%的溺亡者,会溺死在浴缸、游泳池,甚至小小的水桶中。

4.(×)只要水面平静,下水就不会有危险。
(√)事实上,自然水域水面下的暗流、暗礁、水草、沟壑等,每一项都可能对人造成生命危险。有的甚至会对穿戴有救生衣、救生圈的人造成威胁。

5.(×)只要不主动下水嬉戏,就不会有危险。
(√)事实上,很多溺水事件的当事人并非主动下水戏水,而是在岸边工作、岸边娱乐(钓鱼等)、捡拾物品甚至是路过时失足落水。

6.(×)只要获救溺水者就安全了。
(√)事实上,当溺水者吸入过多的水就会引起呼吸并发症,进而引发继发性溺水或干溺水。此时,哪怕溺水者已经获救上岸,如果不及时跟进治疗,液体积聚仍会导致呼吸窘迫,脑损伤(脑缺氧)甚至心搏骤停。

7.(×)手拉手就能救上来溺水者。
(√)事实上,手拉手救人的方式死亡率较高,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多人落水,导致群死群伤。

8.(×)只要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事实上,溺水者慌乱中求生时,力量惊人。因缺乏救援经验,热心群众贸然下水救援反被拖入水中的惨剧时有发生。非受过专业训练或者非经验丰富者,切忌下水救人,应尽量使用长竿、漂浮物等工具实施救援。

9.(×)从新闻来看,溺水救援成功率很高。
(√)事实上,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从落水到溺亡只需要2~5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实施有效救援,要么正好附近有长杆、漂浮物等有效工具,要么附近有较强游泳及施救能力的施救者(非专业人士下水救援危险性较大)。大家仔细想一想,具备这几种条件的概率能有多大?

珍爱生命,远离溺水,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共同携手,提高安全意识,守护生命之花,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夏天!
学生管理服务中心
2025年5月15日
供稿:高健
编辑:刘婷
校审:杨敏
主编:程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