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机电学院
 党建工作 
 工会工作 
 共青团工作 
 党史学习教育专栏 
  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群工作>>党建工作>>正文
 
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绽放真理的德性荣光
2018年09月18日  

“我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科研成果启人心智、服务人民、资政育人。”

“我的治学理念是: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严谨求实、探索创新。”

                                          ——郑德荣

2018年5月3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习近平总书记对郑德荣同志的逝世表示了哀悼和慰问。中央有关领导、教育部、吉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等,以不同形式表示了哀悼和慰问。

2018年5月5日,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作出决定,在全校开展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郑德荣同志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

忠诚·责任:矢志不渝的“红色理论家”

党史研究是人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需要,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几年前,郑德荣同志在接受《吉林日报》专访时,对自己倾注一生的党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作出了如上阐释。

从1952年直至逝世,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从未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从未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这位“红色理论家”的一生,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20世纪50年代,郑德荣同志出版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60年代,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7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三年制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8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并直面一些人对毛泽东思想的怀疑甚至否定,以卓越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牵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科学体系,回应质疑,正确引导社会思潮;90年代,与时俱进,科学思辨,深刻阐释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年届九旬,信念弥坚,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连续发表了关于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特征等内容的10余篇高水平论文。此外,从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每逢建党重大纪念活动,从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开始,每逢毛泽东诞辰重大纪念活动,以及有关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纪念活动,郑德荣同志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家,郑德荣同志的学术事业始终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与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

这位“红色理论家”的一生,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牢记并践行党史专业“资政育人”的社会使命。用郑德荣同志的话说:“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丰富历史经验与沉痛教训,发挥‘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是我坚定不移地潜心研究的思想动力。”本着这一信念,他注重发挥专业特长,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就,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服务、为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服务。数十年来,郑德荣同志经常应邀为报刊撰文宣传和阐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多次被中宣部、中共党史研究室约请为专家评审组专家,多次应邀到全国各地为党史教师和党史工作者讲学。他以高深的学术造诣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基础,为中共党史的研究、传播和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贡献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精神财富。仅在2001年纪念建党80周年活动中,已75岁高龄的郑德荣同志作为吉林省委理论宣讲团成员,不顾盛夏酷热,在长春、四平、通化等地作了12场宣讲报告,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还多次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新闻媒体的采访。由于郑德荣同志在理论宣传等社会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和业绩,2003年,吉林省委宣传部特致函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对郑德荣同志为全省社科理论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誉。

高山·景行:资深望重的“学术奠基者”

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郑德荣教授视学术为生命,终生致力于本学科的建设发展,潜心探索,精益求精,是一位资深望重、高山仰止的学术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郑德荣教授构建了融精神、态度、方法于一体的独特的治学理念。纵观这一理念,首先,是“理想、勤奋、毅力、进取”的治学精神。理想,是要有崇高的志向、高尚的精神境界、宏伟的奋斗目标,有为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科学作贡献的雄心壮志,这是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动力;勤奋,是要奋发图强,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毅力,是要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这是实现理想的基本保证;进取,是要永不满足、绝不停滞、戒骄戒躁、砥砺前行,这是不断实现理想的桥梁。其次,是“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是要扎扎实实、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一丝不苟;探索创新,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吸纳百家之长,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见解、拿出新成果。离开严谨求实,不称其为科学;没有探索创新,不称其为研究。再次,是“多读书、勤思考、常议论、勤写作”的研究方法。要多读书,提高读书的效率,也要重视实践;要勤思考,变死知识为活知识,为己所用;要常议论,撞击思维、拓宽视野、提升境界;要勤写作,把储备的知识进行理性升华,多出成果。

在长期的学术实践中,郑德荣教授对自己的治学理念始终如一地躬行践履,取得了丰厚斐然的学术成就。几十年来,他先后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在《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高水平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开拓了党史学科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党史学科的理论基础,曾得到胡乔木、胡绳、胡华等著名党史学家的肯定,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

郑德荣教授出版的多部著作,填补了学术空白或影响深远。其中,《毛泽东思想史稿》一书,是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开创了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修订本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配发。《毛泽东思想论纲》一书,在总的体例、原理结构上独具特色,是国内全面系统地阐述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巨著之一。《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首次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等独到见解。《延安时期与毛泽东思想》一书,科学地论证了延安时期在党的历史和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毛泽东思想概论》一书,是最早一部创立了概论体系的著作,在“延安时期”的时限问题上具有独到见解,广为高校和中央党校所采用,多次被列为《光明日报》高校征购教材书目。《毛泽东思想新论》一书,在全面阐述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同时,更加突出和体现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问题研究》一书,视野开阔,体系完整,构架科学,观点鲜明。进入鲐背之年后,郑德荣教授凝聚毕生学术智慧和心血,出版了系统阐释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若干问题的三部纵横观。其中,《毛泽东思想纵横观》透析毛泽东思想的高超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横观》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轨迹,《中共党史若干问题纵横观》再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辛历程。据统计,郑德荣教授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有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均有藏书。

郑德荣教授主编的多部教材,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改革开放以来,每当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郑德荣教授都能提出富有创建的重要意见。他曾担任教育部主持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编写组组长,是统编教学大纲的两名召集人之一,负责统稿、定稿。他曾受教育部委托,主编了4部重要教材。其中,《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粉碎“四人帮”后推出的最早的中共党史教材,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高校文科通用教材,再版五次,发行百余万册;《中国革命史》是全国高师院校专用教材;《中共党史教程》是教育部卫星广播教材;《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是国家教委“七五”文科教科书编选计划项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征订的教材。2006年,已80岁高龄的郑德荣教授应邀担任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教材项目历史组评委。

郑德荣教授发表的多篇学术论文,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则开拓了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学术论文大多发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主要是围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中国革命若干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这些论文既有对中共党史和毛泽东思想的宏观研究,也有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微观剖析,均具有理论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在许多问题上突破了学术界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见解。

人师·经师:以身垂范的“大爱铸魂者”

“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这是郑德荣教授为师的崇高风范与不懈追求。

从教六十七年来,郑德荣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学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个学生,培育出一批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国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无愧为葆有大爱情怀的严师典范、良师表率和人师楷模。

以大爱情怀,传学生理想信念之“道”。郑德荣教授常说:“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人必须以德为帅,学党史的博士生更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道德情操,这是由中共党史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因此,郑德荣教授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把“德育为先”始终贯穿于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增强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上,郑德荣教授不是急于讲授专业知识,而是进行寓意深刻、论说精辟、以理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之后的教学中更加深入地加以推进;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他还要再三叮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爱岗敬业。尤其在学生思想上感到困惑和迷茫时,郑德荣教授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为学生拨清迷雾,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以大爱情怀,授学生科研能力之“业”。培养独立科研能力,一直是郑德荣教授指导博士生的重要目标。他认为,做科研并非一日之功,难以立竿见影,必须从学生入学之日起,就着眼于他们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并将其寓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此,郑德荣教授针对在职学生和脱产学生在学习时间投入上的差异,因人施教,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匠心独具,照顾到每名学生的情况,把专业方向课分解成不同专题,平均每月精炼深刻地讲授一个专题,这样一个学年下来,就能汇集成一个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郑德荣教授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讨论式授课和启发式教学为主,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促使他们多思考、多提问,锻炼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郑德荣教授还要求学生通过博览文献、占有第一手资料以及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等途径,完成好课前独立准备、课上独立思考、课后独立钻研的每个环节,并带动学生合作搞科研,对他们给予“手把手”式的科研实战指导。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过程中,郑德荣教授要求他们必须牢记学术道德规范,切忌学术不端行为,注重培养良好的学术品质和学术操守。

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郑德荣教授时刻以一颗仁爱之心,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用真情来滋润他们的心田。学生就读期间,他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业成长,也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总是如慈父般的叮咛与嘱咐,点点滴滴,无微不至,常令学生感动不已。学生毕业后,郑德荣教授仍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既乐于分享学生事业有成、生活幸福的喜悦,也真诚帮助他们积极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波折和起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十余载,郑德荣教授共培养了49名博士生,其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或成为其他领域领军人才。郑德荣教授常说,自己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的成长成才给他以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院校教授组成的优秀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彦奇教授,曾对郑德荣教授作出过如下考核鉴定:“……教学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该同志既教书,又育人;既能严格要求,又多方关怀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事迹突出,效果卓著,堪称教师中的佼佼者。”这一评价,正是郑德荣教授既为“经师”更为“人师”的真实写照。

晚晴·勃发:老而弥坚的“孜孜进取者”

以60岁退出领导岗位为新的起点,培养博士,出版著作,发表文章;90岁之后仍然老骥伏枥,持续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承担了国家课题,发表了多篇高水平成果。在三十三年里,郑德荣教授以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为学状态,生动诠释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可贵精神。

1986年,郑德荣教授从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领导岗位退下来时,曾“规划”了自己的“未来”:培养10名博士生,出版10部专著。至逝世时,他早已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平均计算,每年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2名,发表文章5篇。这些成果,已远远超出了其自身固有的价值,足堪后学楷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郑德荣教授在80至90岁的十年间,依然奋力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拼搏在学术的征程上。他坚持孜孜不倦地翻阅文献,浏览大量学术期刊,并保持着每年外出参加学术会议的习惯。所有学术会议郑德荣教授都是以文参会,且文章见解独到,对学术界新思想、新观点保持高度关注和批判吸收的态度。十年来,他著述的节奏不仅没有放缓,反而新见迭出、新作频现。期间,共承担国家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70余篇。仅2011年,就发表文章14篇,这是一个中青年学者也望尘莫及的成果数量。纵使在住院期间,郑德荣教授仍在病榻上反复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入选论文,临终前两天还在听取学生汇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真正体现了一位老党员、老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党史学科的无比热爱、对高水平境界的执着追求。

为师为学六十七年来,郑德荣教授为我国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吉林省社科理论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的教学改革和为基础教育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作为吉林省唯一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出席全国会议,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他带领东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博士点,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中共党史博士点之一;他主持的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教育部对全国高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评估中位列榜首。郑德荣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国家教委主办的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二等奖1次,被评为吉林省第二批省管专家,还多次荣获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吉林省优秀教师、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长春市劳动模范、长春市师德标兵,以及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郑德荣同志的一生,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用毕生的执着坚守和甘于奉献,将坚定信仰融入学术、将教书育人融入生活、将研究创新融入生命。郑德荣同志留下的宝贵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将化作无比强大的动力,鼓舞和激励全体东师人,锐意进取、顽强拼搏,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不懈奋斗、再创辉煌!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机电学院  电话:33199003   ICP备案号:陕ICP备06000550号-6   学院地址: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西咸大道东段003号